當前位置:首頁 > 詩詞 > 【嵇康】 詩詞 > 正文

管蔡論
三國 - 嵇康

或問曰:「案《記》:管、蔡流言,叛戾東都。周公征討,誅以兇逆。頑惡顯著,流名千里。且明父圣兄,曾不鑒兇愚于幼稚,覺無良之子弟;而乃使理亂殷之弊民,顯榮爵于藩國;使惡積罪成,終遇禍害。于理不通,心無所安。愿聞其說。」
答曰:「善哉!子之問也。昔文武之用管、蔡以實,周公之誅管、蔡以權。權事顯,實理沈,故令時人全謂管、蔡為頑兇。方為吾子論之。夫管、蔡皆服教殉義,忠誠自然。是以文王列而顯之,發(fā)旦二圣,舉而任之。非以情親而相私也。乃所以崇德禮賢。濟殷弊民,綏輔武庚,以興頑俗,功業(yè)有績,故曠世不廢,名冠當時,列為藩臣。逮至武卒,嗣誦幼沖。周公踐政,率朝諸侯;思光前載,以隆王業(yè)。而管、蔡服教,不達圣權;卒遇大變,不能自通。忠于乃心,思在王室。遂乃抗言率眾,欲除國患;翼存天子,甘心毀旦。斯乃愚誠憤發(fā)所以徼禍也。成王大悟周公顯,復一化齊俗,義以斷恩。雖內信如心,外體不立。稱兵叛亂,所惑者廣。是以隱忍授刑,流涕行誅。示以賞罰,不避親戚;榮爵所顯,必鍾盛德;戮撻所施,必加有罪,斯乃為教之正。體古今之明議也,管、蔡雖懷忠抱誠,要為罪誅。罪誅已顯,不得復理。內必幽伏,罪惡遂章。幽、章之路大殊,故令奕世未蒙發(fā)起。然論者承名信行,便以管、蔡為惡,不知管、蔡之惡,乃所以令三圣為不明也。若三圣未為不明,則圣不佑惡而任頑兇也頑兇不容于時世,則管、蔡無取私于父兄;而見任必以忠良,則二叔故為淑善矣。今若本三圣之用明,思顯授之實理,推忠賢暗權,論為國之大紀,則二叔之良乃顯,萬顯三圣之用也有以,流言之故有緣,周公之誅是矣。且周公居攝,邵公不悅。推此言則管、蔡懷疑,未為不賢。而忠賢可不達權,三圣未為用惡,而周公不得不誅。若此,三圣所用信良,周公之誅得宜,管、蔡之心見理,爾乃大義得通,內外兼敘,無相伐負者,則時論亦得釋然而大解也。
更多詩詞內容,請進入學習中心 >>
開通會員,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>

嵇康

嵇康,字叔夜。漢族,譙國铚縣(今安徽省濉溪縣)人。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、音樂家、文學家。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,主張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、“審貴賤而通物情”,為“竹林七賢”的精神領袖。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,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,官至曹魏中散大夫,世稱嵇中散。后因得罪鐘會,為其誣陷,而被司馬昭處死,年僅三十九歲。嵇康善文,工于詩,風格清峻。他注重養(yǎng)生。曾著《養(yǎng)生論》。有《嵇康集》傳世。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,并且給后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(fā)。其人格魅力令他在當時亦屬名士,被袁宏稱為“竹林名士”之一,他的事跡與遭遇對于后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。在他身上集合了政治人物、文化人物等多重屬性,后世學者對他的解讀也趨于多元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