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歷史 > 崆峒佛教志 > 列表
崆峒佛教志 共有 231 個詞條內容

香山寺

    殘?zhí)莆宕鷷r即有茅棚香火,宋代始建成大剎。址在崆峒山最高處翠屏峰絕頂。三面崖谷,迤西為平緩山脊,延伸十里為高嶺群峰。香山寺原有大雄寶殿、觀世音菩薩殿、送子觀音殿等菩薩、天王護法、八部龍神等殿宇及客房、僧舍、經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

寶慶寺

    創(chuàng)建于唐代,稱東臺寺,后毀圮。到了元代至元九年(1272年),忽必烈子封安西王,駐平涼時,登山朝佛,見山形勝境,十分興奮,決定出資修寺。其府相商挺與王府上師帝師之叔喇嘛槊里吉察思揭兀,力諫安西王重興寶慶寺。安西王稱善,便出巨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

藏經樓

    亦稱藏經寺、藏經閣,為原明慧禪院藏經庫房。明萬歷三十一年(1608年),由韓王出資改建為三楹兩層樓宇,專供朝廷頒賜經典和皇太后特賜三藏經論。址在今中臺停車場東側,修成后另辟一院,有專僧守護供奉,稱為藏經寺。清末,毀于同治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

什方院

    由韓王及信眾出資,在大寺之西,至腰峴,建成面南樓房和東西廂房,為各地僧眾和四眾清修參學弟子落腳之處。清末,毀于同治兵燹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

凌空塔

    即今法輪禪寺寶塔。此塔最初建于唐代,后來塌毀,萬歷十三年(1585年)在韓王和四鄉(xiāng)信眾的資助下重建,內供88佛。塔高32米,底周32米,七級八角,頂生松樹,遠望入云,故稱凌空塔。1981年9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凌空塔重新立于云端后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

延恩寺

    亦稱延恩祝圣寺,址在今平涼城區(qū)東高埠上。舊有寺院,兵火之后,已成廢墟。韓昭王好佛,去世后其妃為昭王祈福超度,并經朝廷批準遂出資重建寺宇,并建寶塔一座。塔高27.54米,底部周長36.64米,直徑12米,形制為七級八棱錐狀樓閣式,與崆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

招鶴堂

    中臺法輪禪寺北側,清康熙遼左李公建。李時任職觀察,與名僧傳庵老人友善,出資建招鶴堂請老人住持。傳庵老人禪修湛深,書法絕妙,拜在其門下者多仕紳官吏。其書風多習懷素,草書為當時僧中一絕。招鶴堂雖稱堂,但其規(guī)模實為一大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

文殊庵

    清順治十六年(1659年),補巖和尚住持創(chuàng)修于靈龜臺。建大殿三楹,面南坐北,奉祀文殊菩薩及諸圣菩薩,并建有僧人靜修房舍和廚庫。其后補巖大師圓寂,到嘉慶三年(1798年),僧人凈成、凈法住持文殊庵,曾多方募資修葺傾頹的殿堂房舍,使文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

七佛閣

    原與靈龜臺文殊庵為兩院,現為一院,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由僧人照曉住持,陜西提標中營中軍王之秀(張掖人)及其部屬捐資創(chuàng)修。形制為塔型閣樓建筑,內塑七佛彩像。1987年曾對裂隙進行修補,并設鐵柱鐵索以助信眾登攀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

三教洞

    初創(chuàng)于明萬歷年間,址在崆峒登天梯至隍城之間南側。洞窟式祀殿,正中凈臺上并排供奉著老子、佛祖、孔子三位圣者。有道眾奉祀香火,三教同殿,三圣同座,這在各地都較罕見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

崆峒佛教志